Moon: 黛西,我感覺我已經有勇氣做決策了,但現在的問題是,我不知道「怎麼做」才算是高質量決策!面對一堆功能點,我是應該選「影響力大、但很難做」的,還是選「影響力小、但很快能做」的?有沒有一套客觀的框架,可以幫助我在這種兩難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啊?
黛西帶你回到現場。
Moon 的煩惱,是所有 PM 的關鍵考驗,當產品開發資源有限時 ,「選擇做什麼」的決策,遠比「怎麼做」的執行細節更重要。
高質量決策是一門藝術,今天,我們就一起來解鎖 PM 需要掌握的決策框架 ,讓你的每一次拍板定案,也可以有理有據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。
產品經理的工作,就是一個持續的決策流程:
憑感覺做決策,被推翻是日常;用決策框架 ,將選擇過程公開透明化 ,讓團隊和利害關係人參與計算,而非參與爭吵。
決策力之所以是 PM 的核心競爭力,是因為:
決策力的本質是:在面對多重不確定性時,能夠以最高的效率,選擇一條最能最大化用戶價值和商業目標的路徑。
這項能力之所以關鍵,是因為 PM 的每一個決策,都會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 :你今天選擇開發的功能 A,就等於放棄了開發功能 B 的機會。如果 A 是錯的,你浪費的就不只是開發資源,還有失去市場先機的時間 。
因此,高質量決策藝術 的養成,是每個 PM 邁向思維領跑者 的必經之路。我們需要將決策過程系統化和流程化 ,讓所有選擇都有可追溯的邏輯。
如何從「決策憑感覺」進化到「決策靠框架」,掌握高質量決策藝術的精髓 !我們就一起來看看!
我們將決策框架分為兩類:「價值判斷類」和「策略分析類」
一、價值判斷類:優先級與權衡
這類框架主要用於 Product Backlog 的排程和 Sprint 規劃,回答「我們該先做什麼」的問題。
二、策略分析類:方向與風險評估
這類框架主要用於產品的戰略規劃、市場定位或新產品線的評估 ,回答「我們該往哪個方向走」的問題。
如何養成高質量決策力?
心法一:從「復盤」開始養成決策肌肉
心法二:讓框架透明化,邀請團隊參與計算
心法三:警惕「錨定效應」與「沉默成本」
決策框架不是讓我們「做出最好的決定」,而是讓我們盡量「減少犯錯成本」、「做出可解釋的決定」 。
將這些框架內化,讓它們成為我大腦中自動運行的程式 ,久而久之,就會有體感養成快速分析、思考能力。當我們能夠解釋為什麼做,為什麼不做 時,我們就不再是依照喜好決定,而是有科學根據 的「思維領跑者」。
Moon: 黛西,這真是太實用了!我現在知道,我不需要是個天才預言家,只要用對方法,我也能慢慢養成屬於自己的決策力!
黛西: 沒錯!Moon!當你的決策變得有科學依據,你的團隊影響力自然就會隨之而來!